米其林指南杭州首版公布大半个月了,热度不减,这不前几天,台湾人高文麒也来到杭州——他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多部美食纪录片顾问,也出版过许多美食类的书籍,很厉害的样子。他跑了入选榜单中的王氏烧饼和无名氏面馆做探店,然后给出了“不知为何入选米其林,做的东西也就60分”的评论,引发热议。
今天我也继续蹭热度,进入这一季的米其林指南杭州之旅第二篇:龙井草堂。
【资料图】
本次登上米其林指南的六家餐厅中,龙井草堂对我来说是最熟悉的,因为当初在筹备的时候,我曾跟着柏建斌老师(其中的一位创始人)去乡下采购家具,并时不时打着试菜的名号去蹭饭,亲历他们怎么搭建柴灶、怎么从临海把磨豆腐的石磨搬到杭州,还知道“舍得”、“无名”、“慈母菜”等经典菜的名字都是怎么叫出来的。
彼时戴建军(另一位创始人,朋友们都叫他阿戴)不止一次提到,他想开个餐厅,“做我喜欢吃的菜,就我、还有可以吃到一起的朋友们吃饭的地方”。而支撑起“他喜欢吃的菜”,最重要的就是食材。
龙井草堂自试菜起,所有的食材就都是指定地点采购的,他们刚开始做采购日记的时候,我以为只是吸引客人的噱头。当一个噱头坚持了19年,也不是一般的噱头了。现在的餐厅已经是重新翻修过的2.0版了,很多东西都换过了,但2004年开业以来的每一本采购日记都还在。
我见到阿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获得米其林一星,感觉意外吗?
他说在公布前大概半个月的时候,接到过一个电话,邀请他去参加新闻发布会,还说“最好带着主厨一起去”,那也没跟他提得没得奖的。“发布会上听到草堂得了一星,就蛮高兴的,好像也没有多意外,我们这些年时不时就有什么奖,一般他们通知我们去领奖,我们出于尊重,就到一下。”
倒不是凡尔赛,而是阿戴觉得自己近20年在做的,从来都不是主流,他基本不关心其他餐厅在做什么,更看不懂那些网红餐厅的玩法。龙井草堂成名后有很多人向他发出合作邀请,到北京、上海开分店,他都说“草堂是不可复制的”。
因为他拿不出那么多的食材。5月30日,阿戴在朋友圈里转发了首版杭州米其林指南的新闻,并且发表了获奖感言:“2004-2023,19年的坚守,换来了米其林一颗星星,感谢所有支持帮助龙井草堂的朋友们、也感谢所有为草堂提供优质食材的农民兄弟们。”
这就是我问的第二个问题:开业19年了,龙井草堂哪些变了,哪些没变?
阿戴说,除了当中重新翻修了一次,他觉得啥也没变。一直都是林平、戴建军、柏建斌三位联合创始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经营方式。在高速运转的当下,速食带动了食材的快速制造,他们就深入全省各地的农村,寻找仍然使用传统的天然方法制造的食材。阿戴说在桐庐遇到过一个当时已经八十好几的老农民,他的一句话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城里人现在能吃到什么好吃的?菜没有菜味,肉没有肉味。
“其实也有改变的,就是因为城市变迁,你看我们的采购越跑越远了。”他们开发了10余条采购线路,每条线路都有一辆采购车,每天早上五、六点钟从杭州出发,从余杭、临安、安吉、长兴、海宁、嘉善、富阳、桐庐收来食材,运到草堂时基本都是中午。
而龙井草堂对食材的执拗,使他们连酱油都要用自己种出来的黄豆,到指定老作坊酿造。今天在餐桌上看到的酱瓜、腐乳都是那个作坊生产的副产品,咸鲜绵软的腐乳成为很多老客人打包的目标(其实我也想,没好意思)。
对市场上的香菇不满意,阿戴专门找了有经验的大伯来培育,“四年花了15万,就种出七朵香菇,你信吗?”美食之美主要来自食材的美,他们的观念从来没有改变。
他们在遂昌开了一个学校,与当地菜农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现在的躬耕书院既有重建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榨油坊、豆腐坊、猪舍(猪种都是自己培育)……,也有归真堂、躬耕堂、藏经楼,有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有黄泥岭村的免费儿童教育。
同样没有变过的,还有菜式,做的是阿戴小时候吃过的菜,他说:“我奶奶很会烧菜嘞,人在吃这个事情上就是那么神奇,小时候的美食记忆会影响你一辈子。我总记得奶奶做的是什么味道,我就要努力还原。”因此他在解读龙井草堂的菜式时,用的是“传统杭州味道”。
初代菜单是在杭帮菜大师胡忠英的指点之下,由老师傅董金木完成的,等董师傅退休,就由他的徒弟陈晓明接棒。之后的十多年间,他们也会增加一些菜品,倪瓒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袁枚的美食书《随园食单》等等,都是他们的宝藏菜谱,他们对复刻古代江南菜,颇有心得,几百年的功夫老菜配家常杭帮菜,浑然天成。
“我希望草堂的菜都要以好吃为先,是不是适合拍照,那不是我们考虑的方向,像现在这个毛豆儿,就是要蒸着才好吃,格么毛豆儿蒸过那个颜色就不好看了,所以人家都说我们做的就是高级农家菜。”
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说法餐的标准就是要拍出来都美美的吗?那龙井草堂是怎么打动评委的?
阿戴说他们完全不晓得评委啥时候来过了,但他认为米其林指南的评判标准绝不只是局限于菜长什么样:“我们对食材可持续发展的运用、尊重,也是符合欧洲人审美的。”他告诉我,他们曾经得过好几个欧洲发起的美食奖,其中就包括 “世界慢食大会”,龙井草堂是中国唯一的受邀餐厅,还是少数几家上台发言的餐厅之一。所谓慢食,是由意大利人提出来的,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
法国的ARTE频道曾拍过一个纪录片叫《乐在盘中》,在全球五大洲甄选五家餐厅,来呈现世界饮食文化未来的方向,龙井草堂也是其中的“亚洲代表”。
有一说一,我觉得草堂的环境也是有加分的,毕竟米其林指南那么看重“用餐体验感”。从废弃的苗圃到今天的遗园,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细节,阿戴花了太多的心血,这一池的荷花是有多美。
如果说主理人阿戴是整个餐厅的灵魂人物,那么他对食材的演绎,就是通过主厨陈晓明来实现的。在嘴巴这么刁、又懂这么多的老板手下工作,是不是压力山大?
陈师傅笑了,说当初他们在做番茄蛋花汤的时候,前前后后吃了一个多月的番茄蛋花汤,他最后端着那碗汤递给阿戴的时候,手都在抖了!最终定版的番茄蛋花汤,要将番茄加成小丁,在小火里用少许油慢慢煸,一直煸到番茄几乎完全融化,形成浓汤。
餐厅里不用味精、鸡精,陈师傅的灶头上每天至少有三大锅汤准备着,都是早上七点来钟就开始炖上、到中午开餐时差不多刚刚好的“汤底”,很多菜都是用这个汤底来调味、提鲜。肉类的菜有肉汤底,鱼类的菜有鱼汤底,一些菜要用鸡汤,一些蔬菜则有素汤底。以素汤底为例,眼下这个季节是用鞭笋老头和香菇蒂头来熬制的,一方面这样更鲜美,二来也是不浪费,因为鞭笋的嫩尖和香菇用来做菜了。
来看这个鱼圆,在杭州用翘嘴巴鱼来做,也是独一份了。这种鱼长得跟白条有点像,却凭着那离水即死的傲娇劲,使自己在古代当上了贡鱼。翘嘴巴鱼行动迅猛还擅于跳跃,鱼肉细腻的同时不失紧实,手打做鱼圆的时候总要比其他鱼肉再多使几分力气,才有了这样Q弹扎劲的质感。
阿戴有句话常常挂在嘴边,讲究不将就。陈师傅与他合作这么多年,双方也都有了默契,像这个炒饭,看上去只是用料考究,放了虾仁、海参什么的,但它真正的讲究在于,这个米饭是用鸡汤烧的,烧熟以后要晾四个小时,再用蛋黄混合着搅拌一下,最后炒出来。
那么蛋清去哪儿了?呐,这个“莼鲈之思”里的鱼米,就是蛋清做的。莼菜是建德莼菜基地采购的,取顶部还没张开的嫩芽,这样才有特别浓厚的黏液,营养价值特别高,而且口感也特别好。
即便每天都在收当季菜,能收到什么也是随缘。这是碰运气才能吃到的土步露脸,是取步鱼的脸颊上那一小块肉(因其长得像豆瓣,也被称为“荤豆瓣”),葱油味儿的,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原有的鲜活与弹性。这一小盅土步露脸要用几十条土步鱼,剩下的鱼用来做加工餐,又或者制作成酥鱼,送去书院,反正在龙井草堂不存在浪费食材的事情。
最后,在登上米其林指南后,生意上有没有变化?阿戴说现在来了很多打卡的年轻人,感觉不是来吃饭的,是来拍照的,都背着长枪短炮的。其实他想说,杭州菜啦,都要趁热吃的,这样拍了半天,味道就下降了,回过头来再来说菜不好吃,真发愁。
正好这个时候嫩姜炒仔鸡来了,我默默地放下了手机,里面的嫩姜,是苏东坡和白居易都为它写过诗的临平小林黄姜,如今也轻易吃不到了,果然嫩而多汁。
那么,这样坚持“一条路土到底”的餐厅,你有想法去摘星吗?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