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社会学家费孝通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习总结他关于调查研究的精神、作风和方法对我们当下用好用活调查研究“传家宝”不无启示。
【资料图】
人民关怀
调查研究是费孝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从宏观向度来看,费孝通的学术追求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他提到,调查研究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安全和繁荣。
费孝通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推动我去调查研究的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救亡问题……我们在寻求国家民族的出路,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调查研究的题目。人民革命的胜利使我们彻底改变了过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怎样迅速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这就给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社会科学指引出了总的方向。
费孝通从乡村研究开始,之后关注民族研究,然后又开展小城镇调查和知识分子调查等不同类型的研究。他把小城镇和民族问题研究比喻为中国大棋局的两个眼,这两个眼的联动就使中国全盘活了。
在民族问题研究上,他认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家庭,得弄清楚这个大家庭有哪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他亲自负责调研南方片区不同的民族群体,认识到“小少民族”存在的价值,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
在小城镇的发展上,费孝通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
此外,在知识分子的调查研究上,费孝通认为知识分子跟国家的人才战略是联系在一起的,建议国家重视知识分子、重视人才。
实践驱动
费孝通搞调查研究所追求的核心问题,就是“从实求知”和“致富于民”。他始终坚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关注身边具体的村落和人群,用可行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费孝通将这种应用型研究称为微型研究。微型研究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范围内,同当地人结合起来,对这些地方居民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他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国社会)首先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探讨客观规律。科学之道在于实事求是,科学结论不能靠主观臆想。”后来,他又在《社会调查自白》一书中专门提道:“具体方法的掌握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归纳起来说就是三句话,坚持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费孝通在禄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忙和农闲导致的劳力分配不均的问题。他希望将别的村落商业经济比较发达的经验,引入较为封闭的禄村。
费孝通的调查研究是一线调研,融入村中的具体生产生活中。尽管当时已有一些基础信息,但他还是到禄村、易村和江村开展实地调研,居住在土主庙、文昌宫和村民家中。
费孝通特别注重细节的查证。比如,他以禄村的蚕豆和水稻作为调查对象,列出农作日历表,标注气温和雨量。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得出“水稻和蚕豆是极适宜在该地生长的农作物”的结论。
易村的手工作坊经验介绍也相当细致,包括原料、工具、流程、人力和资金等内容。在《重访云南三村》中,他说道:“在易村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手工业。一种是贫穷户利用多余劳动力编织篾器借以贴补生活的副业。这种副业并不需要投资,江边可以自植竹林作为原料,工具也较简单,一把劈削竹子的扁刀就足够了……另一种手工业是制造土纸,实质是作坊工业。”
他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产品要经过一定的制作过程,先把竹子劈细,经过几番泡、晒之后碾成纸浆,然后用竹帘舀成湿纸,在灶壁上烘干。这套制造过程,除了舀纸和烘纸需要专门技术外,一般都无需特殊训练。但是需要一套泡井、烘灶等作坊设备。还要一笔资金:原料要购买,设备要建造,还要出工资请有技术的工人来劳动。”
系统思维
费孝通的宏观情怀和微观关注是高度融合的。他从禄村、易村等小村庄着手研究,又跳出具体的村落,分析不同类型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最终形成“差序格局”理论。
其中,禄村代表着较为传统封闭的类型,江村代表着受工商业影响的类型,易村(作坊式)则属于中间的类型,构成中国农村的基本类型。
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中的农民生活》,曾被指责为一个村落不能覆盖全国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的目的确是要了解中国社会,而且不只是这个小村所表现出来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还有志于了解更广阔、更复杂的中国社会。
费孝通强调,在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要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类。分类就是依据某种性质的规定把相同的事物归并起来,将相异的事物区分开来。这种性质的规定就是该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于是,他从禄村起步,继续调研易村和江村,形成《云南三村》。
以农业为主线,进一步深入了解剖析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并站在整体的高度分析乡村经济社会和乡村人际格局,逐步构建了中国乡村社会类型理论和“乡土中国”理论的重要基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田野中激发思想,以思想促进发展,是调查研究的要义。费孝通调查研究的论述始终贯彻着“志在富民”的思想,体现了局部和整体、微观和宏观、现在和未来的统一。
(摘编自6月20日《解放日报》 解为瀚/文)
X 关闭